最近北美科技的创业小伙伴去印尼创业了五个月,就他个人来说是一个出海的连续创业者。如今,刚进入印尼市场不久,兜兜看看也有了些他自己的感悟。平时喜欢观察和思考,国内外的朋友也会问我关于美国的创业机会, 但是很显然美国的市场已经饱和,流量红利少,于是还是总结印度尼西亚创业,有关互联网领域的一些看法,纯属个人观点,供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参考,分门别类概述如下。

Indonesia-startup

Indonesia-startup

安卓手机工具类产品

2013-2015 最早的一波出海互联网公司都是工具类产品起来的。2014 年在 360 海外和 APUS 工作的时候,是他们收割海外用户最疯狂的年代。如今,前老板李涛的 APUS 快上市了(30 亿刀估值),而猎豹移动快跌死了(想想当年傅盛也是酒仙桥 360 总部 12 层出来的,不免唏嘘),Lionmobi、UC 等都跑出来,奇虎 360 系的创业者垄断了这个领域,常见的桌面/清理/杀毒/launcher/手电/浏览器/壁纸等等都不建议做了。提一嘴茄子快传 Shareit 是个奇葩的、成功的存在,不深入出海的人估计很难摸到这样的痛点。

修图美颜工具类

Meitu 美图以及美图系在印尼渗透得已经很强大,同类竞品也不少,不用再掺和。

直播类&短视频类平台

这个领域是巨头的天下,小玩家不要玩,钱不经烧。Bytedance 的 Tik Tok,快手的 Kwai(目前比 Tik Tok 弱些),YY 下的 Bigo(直播)和 LIKE(短视频)等是短视频&直播领域的头号玩家,小玩家也不要掺和。

房产中介租赁平台类及二手房交易平台类

发展缓慢,因为本土的公寓楼不像中国那样多。房地产市场发展缓慢,基本还是个线下生意,本土线上平台有 Travelio,线下小中介遍布。但没有一家像国内“北链家,南中原”的房产中介门店品牌格局,这个领域可以一搞。短租的话 Airbnb 已经足够渗透。

算法推荐类新闻聚合平台(类比今日头条)

这个领域的第一批创业者基本已经交了白卷,幻想做下一个头条,除去东南亚的这波“类头条 App”基本全挂了(越南、印尼印度等等)。核心原因是:看新闻及娱乐八卦内容的核心需求已经被 Instagram & Facebook 基本满足了,人们没有必要再花几十兆内存重新下载个新的类似 APP,且 Facebook 和 Instagram 玩儿信息流广告真的是炉火纯青,第一波尸体还没凉透,实在是不建议染指。

移动 App 排榜分发平台

苹果家的 App Store 自不必说,Google 家的 Google Play 几乎把持了 80% 的 Android App 分发权,各家手机厂商出厂时也会标配自家的移动分发应用,阿里家的 UC 在印度有做类似 APP,该领域不推荐做。

科创类新闻聚合平台

诸如国内 36 氪和美国 TechCrunch 的科技创投媒体平台,印尼还没有完全对标的聚焦此领域的 APP 出现,还没成气候,这个领域大有可为。36 氪出海、七点五度、白鲸出海这些本质上还是服务中国受众,不算在此领域内。

新闻客户端及新闻类平台

全品类新闻客户端平台有几家本土公司如 Kompas 和 detik.com 已经很出众(对标腾讯网易新闻客户端,做得古板+无趣),体验并不怎样(吐槽:工具类 APP 竟然还在做靠付费去广告赚钱的商业模式,多伤用户体验,国内十年前才这么搞吧……)。此外 UC news,Flipboard,Opera news,Baca 这些做得比较有特色一些。总之,这个领域的需求基本被满足了。

在线旅游 OTA 平台(对标国内携程、去哪儿、艺龙)

印尼本土的 tikit.com 和 traveloka 对标携程和去哪儿,但是细分领域比如对标马蜂窝的 OTA 平台可以尝试搞一搞(比较重运营且见效慢,但脏活累活就是壁垒),因为 trip advisor 在印尼本土的渗入还不是很足,机会还是有的。

在线票务平台

GO-Jek 有做 GO-TIk,Tiket.com 也有做票务,需求基本被满足,市场本身不大(印尼影院数是国内的百分之一),小玩家不必掺和。

在线招聘平台

Jobstreet 对标智联招聘,是目前最头部的企业,盈利良好。Tech in asia,Kalibr 这些平台做的是偏互联网领域的招聘,对标国内拉勾网。但在线招聘领域还是有机会的,思考如下:可以做一下的比如对标高端猎头招聘(对标猎聘网)、以及做找工作直接跟老板谈这种差异化招聘平台(对标 Boss 直聘),印尼还是空白市场,中国创业者大有可为哦。

信息聚合类 APP 平台(对标 58 同、城赶集网)

58 同城对标 Olx(二手物品&二手车等)。顺便多说一句,关于二手车电商平台,赶集的杨浩涌最早独立出来赶集网的二手车业务继而成立了瓜子二手车,之后成立了毛豆新车(车好多集团),二手车电商在国内格局未出。在印尼虽然可以做,但需要有强大的融资能力(毕竟未来能不能盈利杨浩涌也不知道),且品类上必须加上摩托(此处有坏笑)。

电商类平台

随便列举下如 Lazada;Tokopedia;Shopee;Blibli;Belanja;JD.iD;Bukalapak;Elevenia;Zilingo;Zalora;Sociolla;Shopback;wook…….这么数下去,不下十几家混战,最终格局还没有定下来。主打 B2C 的、C2C 的、B2B 的、二手的、直营的、卖场的、返利的、美妆的、特卖的、奢侈品的、时尚的等,对标国内淘宝、天猫、京东、唯品会、聚美优品、聚划算、拼多多、小红书、蜜芽等等。中国发生过的电商江湖故事统统来一遍,具体每家的资方背景和战略打发以及发展规模就不做介绍了,网上天天在报道。我想说的是,这个领域依然有机会,但是要做差异化,做全品类基本不要再进了,99.9% 会死掉。

出路在哪里?可以尝试社交电商和细分品类电商(如母婴电商)的逻辑,但是要做好还需要大量调研和试错,对这方面有想法的可以交流一下 Idea。点名提一家做论坛+电商的公司 Kaskus(有点像小红书+马蜂窝)。模式很有趣,但融资好像有点跟不上,国内都没有完全对标的企业。总之,电商领域依然有机会但竞争会很大,需要独树一帜+别具一格,参见国内那么红海的市场拼多多不还是跑赢了。

二手电商平台(对标国内咸鱼&转转)

印尼本土 Carosell 和 Olx 以及 Bukalapak 都有做,且已经有很强的用户认知和不错的 GMV,这个领域就不要掺和了。

金融电商和 P2P 平台

Akulaku 有点对标趣店的意思,静静关注,Kredivo 做消费分期和数字信用卡,已经有不小的市场,也融了不少钱在消费金融领域独树一帜。P2P 去年挂了几十家,基本是想捞快钱的,兰花园 neosoho 集中了不少类似企业,不过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过把瘾就死。我本人比较排斥这个嗜血的领域,也不想过多研究,总之不建议再入场。

移动支付平台

Go-jek 家的 Go-Pay 和本地财团 Lippogroup 家的 OVO,是最大的两个玩家,格局基本也已定。蚂蚁金服的 DANA 虽在强推,但缺乏像 Go-jek 那样好的线下场景,基本有些看衰。OVO 背靠 Grab/tokopedia,线下有 Hypermart 和 Matahari 等高频场景,发展很好。总之,这是大玩家的战场,吃瓜群众看热闹即可。印尼五大行强推 Linkaja 及印尼移动公司推的 T-cash 的移动支付,基本看衰,主要因为大组织的垃圾办事效率,以及从业人员缺乏互联网基因,即便掌握资源也很难做好。

O2O 网约车、餐饮 O2O 外卖、O2O 上门服务平台

玩一下 Go-jek 和 Grab 的软件,看一下 App 的 UI,就基本明白了:这两个巨无霸基本相当于国内的滴滴+美团,网约车是核心业务(Go-car&Grab-car),第二大业务是外卖(Go-food & Grab food),背后都有大资本把持,小玩家难进。不过,团购单独有一款软件叫 Zomato 的软件(对标饿了么)做的不错,阿里的背景印度的种,能跑赢也是理所当然。

共享经济领域

这个领域时机还不成熟,参照国内逻辑,必须等移动支付大规模普及之后才可为之。共享单车、充电宝、无人货架之类线下场景,能成的几率也不大,毕竟国内都一地鸡毛,烧钱不见有营收,看看 OfO 的故事便知。毕竟商业还是要盈利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创业公司都是耍流氓,因为只有脚踏实地站稳了之后才配仰望星空。

快递物流平台类

印尼版顺丰 J&T 是明星企业,两年时间做到印尼名列前茅,比肩JNE 等十年本土物流公司,也难怪李杰属的 OPPO 系,靠强悍的执行力和打法做成不难,底层逻辑很值得研究。总之,物流领域依旧是大玩家大资本的游戏,吃瓜看戏即可。另外,同城短途快递花落 Go-Jek 旗下的 Go-Send 和 Grab 的 Grab-send。单独看这块,也是一个刚需且强大的存在,难怪 Grab 和 Go-jek 是超级应用。货运物流方面的话货拉拉有做出海,只是刚起步不久,还有空间

问答类知识聚合型平台(对标知乎)

国内有知乎,美国有 Quora,印尼对标 App 是 Askfm。前两年火了一把,但是后来没落因为 Instagram 出了同类竞品,这种重运营的内容类 APP,目前恐怕很难有人能静下心去做。

在线音频平台(对标蜻蜓、喜马拉雅 FM)

这个领域,印尼还没有看到类似的音频 UGC 或 PGC 平台,空白市场可以做,是个不错的赛道。毕竟知识付费还是很性感的领域,国内最大的知识付费平台就是喜马拉雅,盈利模式靠平台,比广告强多了。

在线音乐类

腾讯家的 Joox 基本一骑绝尘(用户体验一般),之后是美国的 Spotify。

在线医疗类平台

Go-jek 刚刚投资的公司 Halodoc,对标中国春雨医生,平台刚刚出现,机会不多但细分领域还有机会。 医疗App要有大量的地推/金钱和专业知识才可以占领市场, 同时我也想起北美科技也曾经给一款美国的中医App做推广,市场小众,研发时间也是比较长,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这款 Wefine App

社交类

Facebook 系的产品基本独霸市场(FB,instagram,whatsapp,messenger),华人群体基本用微信+ Whatsapp,年轻人会多一个应用 LINE。LINE 的商业化已经做得足够成功,Instagram 基本相当于微博+头条了。多提一句,当年 Facebook 买 Whatsapp 简直是太成功了。站在国家的角度看,没能收购 Whatsapp 真的是腾讯错过社交全球化最后悔的一次了吧。2014 年的 Whatsapp 已经是几十个国家的社交基础工具,也是全球化的一张入场券,被小扎收入囊中。企业办公社交类 APP 国内跑出来的有阿里钉钉和微信企业版,海外有 WhatsApp business,美国有 Slack,基本涵盖了。图片社交类 APP 还是 Pinterest 的天下。职场社交类平台类国内是脉脉和领英,印尼市场领英是主流,渗透率已经非常高,基本没有机会,不要做。

陌生人社交类

意外发现,探探竟然在印尼做得很不错。另外,还有美国的 Tinde,摘得本土约炮神器桂冠,叹为观止,但是没有对标陌陌的公司,内在逻辑有些复杂需要深入调研。当年,陌陌靠直播续命才得以股价攀升保住存货,如今形式大变,同样的打法未必能在海外复制成功,需要行内人去摸索试错。社交领域有 WhatsApp 和 LINE 把持,基本很难跑出新的玩家。

在线地图工具类

Google map 基本垄断,Google 还推出了 Wazelocal 这样的导航版本,功夫都做足了。另外,感叹 Goolge Map 真是太强大了,出国必备,疯狂打 Call。

视频类及视频下载工具

Google 家的 YouTube 和 YouTube go 一枝独秀,Netflix 也榜上有名。

类 Twitter 和微博社交平台

基本没有空间,Instagram 上的网红和明星及 KOL 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圈子和事件营销基础,且广告变现能力很强大,这是类 Twitter 产品(微博)当年爆火的底层逻辑。多说一句,2012 年 Facebook 收购 Instagram 简直是小扎最成功的投资,不然 Facebook 分分钟有成为历史的可能。目前,年轻人大多不再爱 Facebook,Instagram 反倒成了当红炸子鸡。

电子书阅读平台

有一家叫 Wattpad,目前做的不大,跟用户喜好有关,但是是该领域的佼佼者。国内的微信读书做得很好,因为有社交元素加持。中国人难做这个领域,因为跟文化认同有关,毕竟偏内容的产品需要了解本土文化。

英语翻译工具类软件

Google translate 已经是强大到不可撼动的存在……但,当地有一家叫 Kamusku 的印英翻译软件,竟然也收获了庞大的用户群。看来,Google translate 并不能满足全部需求(工具类的福音)。亲测了 Kamusku 用户体验,UI 简直垃圾:竟然还停留在“付费去广告”这种传统的盈利模式下,完全可以添加内容入口 UGC 做信息流广告或线下导流培训变现等等,参考国内有道词典。再不济,导流做款类英语流利说的在线英语学习软件也行得通。希望中企直接收购该团队(估计很便宜),然后操刀改进用户体验。

英语培训机构和在线英语类平台

可以做,是个竞争不强的市场,因为还没有一家知名的本土品牌。本国人英语普及率比国内高,但是英语学习依旧是刚需市场。可以从线下做起,比如对标国内新东方和好未来。在线辅导类的如 VIP Kid 之类也相对空白,但是时机还不太成熟,毕竟知识付费这块仍然需要教育市场。总之,重线下运营和产品打磨的事儿都没多少人做,毕竟愿意在异国他乡花时间精力去磨产品的人很少。

线下品牌零售类

这个和物联网没关系了,但是可以研究印尼 AICE 艾雪的案例。基本逻辑还是 OPPO 和 VIVO 的线下赋能、渠道分利模式。印尼仍处于品牌薄弱期,很多行业没有占领用户心智的品牌,这也是大量中国传统行业的企业出海机会,至于内在的底层逻辑,三言两语说不清,有机会专门写一篇分析 J&T,VIVO,AICE 印尼等品牌快速占领市场的底层逻辑,很有启发。

游戏类就不谈了,因为游戏领域没有标准化产品,且被大厂把持(腾讯、Garena 等),只要有创意随时会有新的爆款出现,很难总结游戏类的爆款逻辑,Bigo 家的 Hago 做得出众,可关注学习。

最后

关于出海 APP 的盈利模式目前无外乎这几类:游戏类和电商类都自成一体不必说。工具类、内容类大多靠广告及信息流广告变现(但海外的 Ecpm 并不高,转化率也并不高)。另外,像 Bigo 这样奇葩的公司靠打赏就能在 2017 年 Q4 盈利,真的是相当优质了。目前知识付费变现还不是很普遍,大有可为。

另外,做出海企业的 To B 服务也是挺好的方向。比如,笔者初来印尼注册公司办工作签证的时候,一大堆中介声称能做,但基本是 1-3 人的小作坊,极度不标准化,服务费极度不透明,更没有品牌意识,迫切希望有人能改造这个领域,树立起口碑以及建立起标准化服务体系&收费体系。再比如,2018 年一大堆 P2P 扎堆出海印尼,大部分都死去,但是基本是由一家叫星合金科的公司提供的 saas 服务及后台。淘金路上的创业公司没捞到,而卖铲子的却发了财,大底是这个逻辑。

对于普通人而言,可以在电商平台专注一个产品,当卖家卖卖货,走品牌路线也是挺好的平民创业Idea,毕竟国内有像三只松鼠这样纯粹依靠电商平台白手起家的品牌案例,机会依旧很大。除此以外,资产配置、出国留学、投资移民、教育培训这些领域,都相对比较空白,起码没有叫得出来的平台或者品牌,但每个行业都要看自身的时间段和发展规律,门道太多,需要更多数据和调研支撑商业逻辑,隔行如隔山,我尽力了。

至于移动互联网领域,无论是工具类还是内容类产品,目前的互联网出海基本停留在纯线上阶段。而需要线上线下结合的、以及需要依靠线下强地推运营的项目做的人不多,但这种脏活儿累活儿恰恰也是最好的壁垒,对创业者也是全新的考验。总之,出海东南亚,机会依然很多,仰望星空的同时也要脚踏实地。